打造塞北江南 造就和美“金山”
胡德文向筆者展示了未來的發展前景,他們將依托良好的自然環境和人文優勢,打造生態和紅色旅游產業;積極引進食品加工等龍頭企業,不斷擴大食用菌、北藥等林下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努力打造綠色食品品牌,終實現“綠與城和諧、林與農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目標。
驅車行至黑龍江省泰來縣江橋蒙古族鎮,無盡的綠意撲面而來,視野內或松柏或垂柳或榆楊接連掠過,群山與平原綠化互為補充,林木同花卉交相輝映,整個城鎮如同一座“天然氧吧”。江橋人在感受“塞北小江南”的美景時,都說這受益于鎮黨委書記胡德文十年如一日堅持抓治沙造林,抓退耕還林,帶領大家建設的結果。
“滿天飛黃沙,一宿地搬家”,這是昔日江橋鎮的景象,光禿禿的荒山,大風侵襲,塵沙飛揚,流動沙丘隨處可見。2002年,胡德文抓住退耕還林建設啟動的有利時機,決定將其作為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的重點加以大力推進。剛落實退耕還林面積時,群眾認識不到位,他就動員黨員干部帶頭承包落實,村里不同意退出地來落實的,他就把鎮機關農場地退出完成縣下達任務,別的鄉鎮不要的指標,他就接過來完成,干部群眾算的是眼前經濟賬,他算的是持久生態、效益相統一賬。經過努力,江橋蒙古族鎮退耕還林的面積占到了全縣的1/4。
為了以退耕還林推動生態建設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防止班子變、思路變,胡德文建議建設規劃通過鎮人代會表決的方式形成法定文件,規劃確定將退耕還林的建設重點放在沙化嚴重的沙崗地、跑風地、坡耕地上。先將崗上風沙鎖住,再向平緩的沙地推進,造林時以大規模推進。
過去江橋蒙古族鎮造林采取集體統造,群眾出工出勞的辦法,群眾造林缺少積極性,經常應付了事,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都很低,出現了“年年種樹不見樹”的現象。為解決這個問題,胡德文制定了“誰造林、誰所有、誰受益”的鼓勵政策,將林權下放給農戶,鼓勵農民個人造林,同時,又允許農民在新植林間種矮棵作物增加收入,此外,還對造林大戶給予表彰獎勵,這些舉措有效地調動了農民退耕還林的積極性。
科學的規劃和有效的政策措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全鎮造林每年都以近萬畝遞增,實施退耕的8年來累計造林7.7萬畝,造林成活率普遍達到95%以上,目前全鎮森林覆蓋率已達到了32.3%,
面對成績,胡德文并不滿足,他認為不僅要實現山清水秀,更要將“青山”變成“金山”。他倡導全鎮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實施林下養殖。他要求各村及有關站所(社區)為發展林下養殖農戶免費拉電、技術服務、無償劃撥林地供養殖戶使用、并提供相應扶持資金。在先進村林禽模式養殖場,1200只“小笨雞”飛逐螞蚱、500只白鵝在林間“閑庭信步”。2009年,2萬余只“小笨雞”以每只高出市場價近8元的價格出售,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截至目前,全鎮林下養殖典型已達45戶,收入近百萬元。
胡德文向筆者展示了未來的發展前景,他們將依托良好的自然環境和人文優勢,打造生態和紅色旅游產業;積極引進食品加工等龍頭企業,不斷擴大食用菌、北藥等林下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努力打造綠色食品品牌,終實現“綠與城和諧、林與農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