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棗是我市的傳統優勢特色農產品,種植歷史長,聲名遠揚。但是,就近年來的發展現狀來說,實在令人堪憂,品種單一落后嚴重影響紅棗的產量和品質,病害和裂果嚴重影響紅棗的經濟效益,栽植多年的棗樹被砍掉或賣掉的現象時有發生,總面積還在滑坡。有鑒于此,我們建議政府應在多年持續推進造林綠化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干果經濟林產業,重振我市紅棗產業,讓廣大農民真正分享到改革發展的成果。
一、紅棗產業發展的基本現狀
干果經濟林是我市林業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紅棗、核桃、仁用杏是我市干果的主要樹種,總面積183萬畝,產量18.1萬噸,產值8.95億元,為全市農民人均增收351元。這一現狀離我市干果產業規劃的農民人均一畝干果經濟林還有差距,而且單位面積的產量、效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產區農民尚有的增收潛力。
紅棗是我市的主要干果樹種之一,面積32萬畝,產量9.1萬噸,產值3.73億元。主要分布于榆次、太谷、祁縣和平遙等縣(區),其中面積在10萬畝以上的縣太谷、榆次兩個縣(區),主要品種有壺瓶棗、駿棗、梨棗、郎棗等。紅棗是具有傳統特色的歷史名優產品,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價格持續上漲,優等壺瓶棗一公斤可以賣到300元,優質豐產園一畝地可產紅棗2000斤以上,收入萬元以上,是產區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二、紅棗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觀念落后,管理粗放,技術應用不到位,產品的商品性不高,競爭力在下降,市場上的認可度也在下降。
(二)裂果和病害影響紅棗產量和收益以及農民投資紅棗產業的積極性。裂果嚴重時,有的年份幾乎近于絕收,還有的品種病害嚴重,更加重了紅棗管理的風險,棗農不愿也不敢隨便投入管理資金。這就陷入了不投入不行、投入后可能損失更重的兩難的怪圈。
(三)新興市場的興起對傳統市場造成的壓力越來越大。近十年,新疆的紅棗產業異軍突起,萬畝、幾萬畝連片發展,而且每年以100萬畝的速度大力推進,效益每畝在萬元到幾萬元,產量高,品質好,商品率高,市場認可,對我市乃至我省的制干紅棗造成了無情的擠壓,嚴重地影響了我市棗農的生產積極性。
三、振興晉中紅棗產業的建議
(一)啟動低產林改造項目,穩定產區棗農的生產積極性,讓棗樹面積不再滑坡,并逐漸壯大。我市現有18萬畝棗樹低產林,應先制定一個3-5年的改造計劃,先易后難,先慢后快,在產區內選擇一批紅棗園,條件是有一定的面積,園主有改造的積極性和一定的經濟實力,優先啟動紅棗低產林改造。這些棗園既是試點也是示范,通過試點讓棗農看到希望,通過示范讓棗農跟著去干。據初步測算,應用紅棗低產林改造技術(或者雙調技術)每畝投資1000元以上,用兩年時間可以完成樹型改造和土壤調理。市級每畝補助600元,其余縣配套與棗農自籌結合。假如2014年啟動6萬畝,需投資0.36億元;2015年啟動6萬畝,需投資0.36億元;2016年啟動6萬畝,需投資0.36億元。年立項投資,第二年驗收交賬。
(二)制定紅棗產業結構調整計劃,推進鮮食棗生產,提高鮮食棗栽種面積,占領鮮食棗市場。我市制干紅棗的競爭力下降是事實,但是陜西的大荔縣和山西省的運城市,鮮食棗正在迅速發展,我市也在積極示范。鮮食棗的主要品種有冬棗、子彈頭、冷白玉、早脆王等。目前的栽培模式有露地、簡易大棚、溫室栽培,每畝效益在2萬元以上,7萬元甚至10萬元的也有。關鍵是棗的品質和上市時間,如果是提前一個月上市的高品質鮮棗,每公斤售價在80-100元。鮮食棗是重振我市乃至山西紅棗的一條重要措施,但起步階段需要資金支持。如建雙膜溫室大棚,每個棚需補助6萬元,第二年有產量,第三年可收回投資。全市若先建設10個雙膜大棚示范點,需補貼60萬元。
(三)扶持紅棗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提升紅棗的產量和品質。要選擇幾個影響紅棗產業健康發展、一家一戶無力解決的技術環節,政府大力扶持,鼓勵技術人員攻關創新,這是產業發展和提升的基礎。
(1)支持選育抗裂品種,并運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快速繁育。
(2)支持生物菌制劑的研發,并在紅棗產業中推廣應用。
(3)支持特色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如富硒紅棗的生產。
(4)支持紅棗深加工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如紅棗醋、紅棗酒、飲料、酵素紅棗汁等。
(5)支持防病技術的研究,推廣應用植物輸液技術等。
(6)支持紅棗貯藏保鮮技術的應用,力求在不同季節都能吃到高品質的紅棗。
(四)支持紅棗深加工企業,扶持并加強優質品牌建設。
這是紅棗產業做大和棗農效益實現的關鍵環節,也是提高紅棗產業抗風險能力的保障措施。深加工企業可以及時大量地收購裂棗,使廣大棗農在裂果年份也有一定的收入,起到穩定產業的作用。優質品牌是紅棗及其產品進入市場的載體,政府要大力支持優質品牌的創建和宣傳,努力擴大產業效益,真正實現棗農利益和企業效益。
(五)培養提升產業管理人員和生產人員的生產管理能力。在主產區建一批生產科研示范培訓基地,集中進行紅棗產業技術研究和技術示范。主產縣每縣一處,每處補助50萬元,需投資200萬元。
如能實現以上五個方面的建議,將會為重振我市紅棗產業奠定良好基礎。如果2014年啟動部分任務,如低產林改造、鮮食棗結構調整、科研培訓基地建設等,預計兩年后能夠實現高產,可以新增產值6億元。
(作者系九三學社晉中市委副主委、榆次區委主委,晉中市林業局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