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的價格讓很多養殖戶們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據前日江蘇省物價局公布的近期全省重要商品價格運行情況及市場價格動態,豬肉的價格在九周前就進入了紅色警戒區,是七年來的價。
豬肉的價格讓很多養殖戶們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據前日江蘇省物價局公布的近期全省重要商品價格運行情況及市場價格動態,豬肉的價格在九周前就進入了紅色警戒區,是七年來的價。
賣一頭豬虧一百多元
家住浦口區的吳女士說,“現在豬肉真便宜了,前幾天在菜場看到后座子肉9.5元一斤,以前要12元一斤,已經覺得很劃算了,今天在東門菜場后座子肉,還有賣8元一斤的。” 對于市民來說豬肉價格低了是件好事,不過對于養殖戶來說,目前生豬的收購價格已經遠低于成本。 根據江蘇省物價局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25日,全省去骨腿肉11.66元、精瘦肉13.31元,跌6.9%、6.4%,三元生豬出場均價為每50公斤568元,已連續14周下跌,比去年同期下降13.0%;豬糧比價為4.51:1,已連續12周低于6:1,連續9周處于紅色預警區域;據省成本調查統計顯示,目前規模養豬頭均虧損114.68元,為2007年8月份以來新低。 耿先生是一位生豬養殖戶,養豬場在規模的時候有兩三千頭豬,不過現在養豬場里只剩下一千多頭了。 他介紹,養豬的成本主要在于飼料和豬苗。“一般來說一頭豬一年的飼料大概需要800到900元。我沒有豬苗的成本,可是租金、人力、加上平時養殖場的運營,如果全部加起來,一頭豬的成本在1500元左右。一般豬養到200斤以上才會考慮賣掉。也就是說一頭豬想要不虧本基本上收購價格要在8元/斤以上,這樣才能有結余。” 在今年春節前,他賣了一批豬,“那個時候賣出去的價格達到十幾元一斤,結果沒多久又開始下跌,的時候六七元一斤的,這個價肯定虧損。”現在耿先生的精力主要放在了副業上,“從小豬到出欄大概需要5個月,也就是說到了年中我還要賣一批。收購價格真不好說高,看看市場上的豬肉價格就知道了。這個時候賣肯定是賣一頭虧一筆。”
行情不好,耿先生決定轉行,不過回想起當時行情好的時候,他說那個時候一頭豬賺八百,一年下來賺的錢還是不錯的,很有奔頭。耿先生說,“樹挪死,人挪活。現在的行情讓人看不懂,我的養殖規模比較小,不容易被套牢,但是那些過萬的養殖場可能日子也不好過了。如果沒有其他的收入,那養殖場可能很難維持了。”
供大于求是主因
江蘇省物價局價格監測中心副主任邢晉介紹,豬肉價格連續下跌,主要是由于市場上豬肉供大于求。在2007年,豬藍耳病造成豬肉短缺,豬肉價格因此飆升,進而導致養豬規模擴大。有分析機構認為,隨著規模化生豬養殖的擴大,產能過剩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得到調節,低價期也變長了。
中央“八項規定”等一系列禁令出臺,減少了公款吃喝和發放福利數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豬價。豬肉是我國不少地區餐桌上的必備菜,以往一些單位逢年過節也會發放豬肉、香腸等福利,但自從中央出臺了多項禁令后,公款吃喝、鋪張浪費、公款發放福利等現象明顯減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豬肉消費量和價格。
從需求角度看,由于更加注重健康營養,近年來城鎮居民增加了牛羊肉消費量,牛羊肉價格持續增長從側面反映了這樣的消費需求。2月10日,辦公廳發布的《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提出食物消費量目標,“到2020年,人均全年口糧消費135公斤、食用植物油12公斤、豆類13公斤、肉類29公斤……”而2013年人均吃肉近60公斤。《綱要》同時提出,“大力發展畜牧業,提高牛肉、羊肉、禽肉供給比重”。這意味著,各種有形無形的政策可能會傾向于控制肉類生產(尤其是豬肉生產)。
近日,雙匯進口美國4500噸豬肉引起各界的廣泛關注,在豬價下跌、豬肉消費需求不強時,雙匯逆市進口豬肉給市場帶來恐慌。2013年豬肉產量5493萬噸,進口豬產品139.49萬噸,國內豬肉供大于求,為何還在進口豬肉?廣東省一家肉制品加工企業的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道出了原因:“美國豬肉味道并不比豬肉差,但價格便宜、標準化程度高,對我們小企業很有吸引力。”據他介紹,采用美國豬肉制作火腿腸,不僅進貨價便宜,而且標準化包裝,省去部分整理環節,生產成本可減少5%-20%。
這多方面的原因總結起來只有一個市場規律,那就是供過于求,上面的種種都直接導致了對豬肉的需求大量下降。需求的少了又怎么會賣的好呢?養殖戶們在以后的養殖過程中應該多關注市場的變化,以及國家的相關方面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