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的有機食品難以走進普通消費者
人們對于健康和營養的不斷重視也推動了有機食品的不斷發展,但是在市場上近些年,標注“有機”字樣的食品,幾乎與“高質高價”劃上了等號。原因很簡單,食品事件頻發,讓人們將更多的信任集中在這類產品身上。在對食品迫切的呼喚中,有機產品也迎來了商機。
人們對于健康和營養的不斷重視也推動了有機食品的不斷發展,但是在市場上近些年,標注“有機”字樣的食品,幾乎與“高質高價”劃上了等號。原因很簡單,食品事件頻發,讓人們將更多的信任集中在這類產品身上。在對食品迫切的呼喚中,有機產品也迎來了商機。
有機農業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這個領域甚至被視為新的資本洼地。然而,在省城市場中,有機產品也存在著一些亂象,這與市場對其認識不夠有關。該怎樣認識有機產品,有機農業又會給消費者帶來什么……記者帶著這些問題,走訪了相關部門、企業以及銷售市場。
消費者認知模糊
在省城多家超市中,記者隨機問了多位消費者 “什么是有機食品”。“應該是無污染的”“是不是不使用化肥”“應該比同類食品口感好”“比較有營養”……各種回答也反映出他們對有機產品的模糊認知,更遑論辨別真假的能力。
有機食品的價格過高也使得很多消費者對于有機食品有一定的排斥,即使購買的消費者,多數也是從價格上認定它的價值。“同樣的紅糖,打著有機標識的價格偏高,應該產品質量會好一些吧。”進入省城美特好雙塔東街店的市民陳曉芳說。
目前,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有機產品已被食品市場廣泛認可,但是它們各自有著不同的生產標準。“有機農業意味至少在3年以上不使用化肥和農藥。它的認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程序嚴格,而且要求非常高。”省質監局認證處副處長馬彪說。
市場上的有機食品標準也很難界定,按照有機產品要求,在生產加工過程中不能使用農藥、化肥、等人工合成物質,實質上反映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產理念。按照綠色產品要求,在生產過程中允許使用農藥和化肥,但對用量和殘留量的規定很嚴格。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允許使用農藥,但不能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殘留農藥。
“今年7月1日以后,新修訂后的《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正式實施。此次新規對產品的生產、認證要求更加嚴格。”馬彪說。比如產品中不能檢出任何禁用物質;銷售產品需使用銷售證并建立“一品一碼”追溯體系;認證現場檢查需覆蓋所有生產活動范圍;規定對產品所有生產季均需現場檢查;對所有認證產品都要進行產品檢測。
新規有了一個辨別真假的方法:新標志上包含一個有機碼,消費者登錄“食品農產品認證系統”網站,把有機碼輸入就能一辨真偽。
產業前景既喜也憂
有機產品市場熱銷,讓人們對有機農業前景看好。這也吸引社會資本將投資觸角伸向這一領域。
入秋以來,太原市陽曲縣禹光有機種植合作社的侯志鋼忙得不可開交,又是收割有機綠豆,又是給朋友預留有機菜。今年已是侯志鋼種植有機產品的第4個年頭,其實,他還有另一個身份——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員。
4年前,他投資20萬元壘墻、建棚,通過深耕、水凈化等程序進行土地改良。4年過去了,禹光已成功地總結出一套標準化作業的蔬菜、瓜果和糧食的有機種植模式。侯志鋼說:“在山西發展有機農業有優勢。首先,山西有悠久的傳統農業種植經驗,精耕細作、地力涵養、農牧結合等方面符合有機農業的要求。其次,山西有地域優勢,農業生態景觀多樣,特別是廣大的偏遠山區為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間。”
從全省來看,未來每年將打造3個省級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到2015年打造10個省級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
但是,有機農業也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美。“有機農業雖然前景廣闊,但投入高,慢,收回成本及獲取盈利的期限很漫長。”侯志鋼說,4年來,他們單純靠自有資金滾動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困難。前3年,他們每畝地的租金是300元,今年變成了700元。“去年之前,我們沒有外債,可到今年就欠了26萬元”。
事實上,有機農業領域的難題在于價格。顧客的購買欲望與價格之間的反差較大,想購買有機農產品,卻都覺得價格太高。如今,也就出現這樣的現象:凡是吃過的人,都覺得好,一談價格,便說拜拜。可是,如果太便宜了,公司明擺著又要虧本。
“此外,因受利益驅動,個別認證機構放松認證標準,甚至主動找企業違規簡化有機產品認證程序。”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專家這樣說,由于有機產品認證資質審查不嚴,特別是一些中介公司承攬認證業務,擾亂了有機食品認證管理體系,導致有機行業誠信度下降。
有機意義究竟何在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省城有機商品的銷售渠道,多數的營銷模式為“會員制”,也就是所謂的“從田間到廚房直接配送”的VIP會員制,所有產品和服務受益面非常狹小。
讓消費者與生產者直接以訂單形式對接,看起來不錯,卻只能在小圈子內傳播推廣,很難真正地實現規模化營銷。經營者都想將高收入人群作為目標顧客,但高收入人群的市場畢竟有限。因此,一個小眾化市場,也就決定了一些企業規模化運作難度的加大。
“有機產品因為不能使用農藥化肥等,產量更低、成本更高,確實只能滿足少數人群和具有同類消費理念人群的需要,從目前來看,還無法成為大眾主流消費產品。”馬彪說。
在國內,有機更多地是被作為“商標”使用,以便提高標價。那么,有機產品的真正意義在何處?
目前,國內有機農業宣傳多立足于健康角度。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有機產品比其他產品更具營養。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上如美國、英國等不允許宣傳有機產品比其他產品口感更好、更具營養。
去過德國的馬彪,參觀考察了那里的有機農業。在德國有機農業的發展來自農業企業自身的要求,政府起先并不重視,后來推動其發展的重要原因是發展有機農業對環境有著諸多益處,“由于有機農業不使用化肥、農藥,并且能將流失的碳返還給土地,德國認為這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產業”。
當前國內的有機食品行業發展困境需要眾多的行業共同努力來解決,從國外對有機產品的實踐中,我們看到發展有機農業是尋求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護和改善環境的有效途徑之一,有機農業生產的有機產品為人們提供了的食品。在采訪中,很多專家認為,大范圍推廣有機農業并不現實,如果脫離化肥和農藥,必然會造成低產。因此,在現階段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的同時,還應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的種植生產,在種植環節小程度地使用化肥、農藥,從生產源頭確保百姓餐桌的綠色、營養、健康及。早在2002年,我國就發布了關于 《推進 “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實施意見》,確保落實此項政策,此時顯得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