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事故的發生都是在沒有任何預警下發生的,為了限度地減少食品事故造成的危害,保障轄區群眾的健康與生命,該區于近日印發了《嘉興港區重大食品事故應急預案》。據了解,該預案將食品事故劃分為四個等級,周密部署了各等級的事故應急處置工作,并對事故的報告和社會公開作出嚴格規定,進一步健全了食品事故應對機制。
食品事故的發生都是在沒有任何預警下發生的,為了限度地減少食品事故造成的危害,保障轄區群眾的健康與生命,該區于近日印發了《嘉興港區重大食品事故應急預案》。據了解,該預案將食品事故劃分為四個等級,周密部署了各等級的事故應急處置工作,并對事故的報告和社會公開作出嚴格規定,進一步健全了食品事故應對機制。
“食品事故是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對人體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港區食安辦主任沈美琴告訴記者,本次預案的使用范圍包含食物(食品)鏈各環節中發生的食物污染事故、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患,造成社會公眾大量病亡或者可能對人體健康構成潛在的重大危害,并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重大食品事故。
據介紹,預案把食品事故明確劃分為四級,即特別重大食品事故(ⅰ級)、重大食品事故(ⅱ級)、較大食品事故(ⅲ級)和一般食品事故(ⅳ級)。預案要求,發生一般食品事故時,發布藍色(ⅳ級)預警信息;發生較大食品事故時,發布黃色(ⅲ級)預警信息;發生重大食品事故時,發布橙色(ⅱ級)預警信息;發生特別重大食品事故時,發布紅色(ⅰ級)預警信息。
為了加強重大食品事故的應急處置能力,港區還專門成立了食品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港區重大食品事故應急處置工作的統一領導和指揮,一旦發生重大食品事故當即進入應急工作狀態。“本預案啟動后,根據應急處置需要,我們又成立了事故調查組、事故處理組、醫療救治組、專家咨詢組、綜合組、現場檢測與評估組和信息發布組等。”沈美琴表示,各工作小組及其成員單位應當根據預案規定的職責要求,服從港區應急指揮部的統一指揮,立即按要求履行職責,及時組織實施應急處置措施,并隨時將處置情況報告給港區應急指揮部辦公室。
假如發生了重大食品事故,事故發生地的乍浦鎮則應立即成立重大食品事故應急指揮機構,在港區應急指揮部的指導下,配合港區應急指揮部,指揮本轄區重大食品事故應急救援工作。
2小時內報告食品危害情況
為了有效控制、快速應對食品突發事件,港區加強了食品事故的監測、預警和報告,并建立起暢通的食品信息監測和通報網絡體系,加強食品信息管理和綜合利用,構建各部門(單位)間信息溝通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形成統一、科學的食品信息評估和預警指標體系,對食品問題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整治、早解決。
當重大食品事故發生或者可能發生時,事發地和事發單位應及時、主動、有效地進行處置,控制事態,并將事故和有關先期處置情況按規定上報港區食安辦;對于發生或可能發生ⅳ級以上重大食品事故,港區食安辦在接到報告后,根據食品事故發展態勢,視情況決定組織派遣應急處置隊伍趕赴現場,協助事發地做好應急處置工作,并做好啟動本預案的各項準備工作。
“在發布預警信息后,港區應組織有關部門和機構、技術人員及專家,密切跟蹤事故進展情況,組織有關部門和機構以及技術人員和專家學者,適時對食品預警信息進行分析評估,研判發生食品事故可能性的大小、影響范圍、強度以及級別。”沈美琴介紹說,經初步判斷屬于或者可能屬于較大以上食品事故的,乍浦鎮及港區相關食品監管部門接到重大食品事故報告后,應迅速向港區管委會、港區食安辦報告,長時間不得超過事發后2小時,有蔓延趨勢的還應向相關行政區域食品監管部門通報。
在此基礎上,預案還要求向社會公布與公眾有關的食品事故預測信息和分析,及時按照有關規定向社會發布可能受到食品事故危害的警告,宣傳避免和減輕危害的常識,公布咨詢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