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食品:茶點“營養”茶文化
春節將至,在福建松溪縣城東工業園區,豐遠食品公司里一派繁忙,流水線上,工人們緊張地生產著傳統“茶點”食品:柔軟香糯的麻糬、入口即化的鳳梨酥、栩栩如生的紅年糕、甜而不膩的牛軋糖……濃郁的香味讓人垂涎欲滴。
春節將至,在福建松溪縣城東工業園區,豐遠食品公司里一派繁忙,流水線上,工人們緊張地生產著傳統“茶點”食品:柔軟香糯的麻糬、入口即化的鳳梨酥、栩栩如生的紅年糕、甜而不膩的牛軋糖……濃郁的香味讓人垂涎欲滴。
年輕帥氣的公司董事長毛遠豐告訴記者,下半年來,公司“茶點”訂單不斷,春節前后,將要生產20萬條紅糖年糕、50多噸臺灣麻糬等投放上海、福州等市場。
在接待客戶的同時,毛遠豐向記者講述了他與“茶點”結緣十年故事。
毛遠豐說,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資料中記載“它發于神農,興于唐朝,盛于宋代,濫觴于明清”。而茶點是在茶的品飲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一類點心。茶點精細美觀,口味多樣,形小、量少、質優,品種豐富,是佐茶食品的主體。它有著豐富的內涵,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花樣不同的茶點類型與風格各異的茶點品種。茶點講究色、香、味、形等感觀享受,它們與茶相伴,卻有著各自迥異的特色;看似點綴,卻是茶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早在十年前,毛遠豐與自己的臺灣合作伙伴游健陽合作時就感受到這一點。十年前,來自臺灣桃園縣百年制餅世家的游健陽到廈門展業,在廈門工作的毛遠豐成為他的個“徒弟”,第二年,師徒二人聯手闖蕩上海灘,創建了豐貴食品公司,從此結為合作伙伴。
“其實臺灣麻糬就是閩北農家逢年過節制作的糍粑加了各種的餡料而已。糍粑在閩北方言里又稱麻糍,可見二者是有著‘血緣’關系。”毛遠豐說。在開發系列產品時,為了讓臺灣麻糬適合上海人口味,毛遠豐將閩北人手工制作糍粑的技術分解后,開發出機械化生產線,還采用了來自閩北的單季高山糯米,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口感。三年間,毛遠豐帶領研發團隊開發出五大系列60多種的麻糬,從此“走紅”上海。
去年10月,籌建一年多的福建豐遠食品有限公司在松溪經濟開發區正式投產,“琴琴”牌臺灣麻糬、鳳梨酥、銅鑼燒、果醬酥糕、月餅、法式餐包六大系列100多個品種的糕點一面世,就廣受消費者歡迎。
“在松溪,我們已經建立起了空氣潔凈度達到十萬級的潔凈生產車間,這是生產藥品企業的標準。”毛遠豐表示,近年來,隨著高速公路、鐵路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閩北與沿海地區的時空半徑進一步轉換,食品產業發展的物流成本進一步下降。在打造閩北千億食品產業的機遇之下,他和合作伙伴又啟動了二期建設工程,將發展項目覆蓋到食品加工的前端——原料預加工與食品軟包裝上,開發閩北豐富的糧食資源,做足地方食品特色。
毛遠豐說,茶點與傳統點心相比較而言,制作更加精美,注重茶點的色彩與造型,講究茶點的觀賞性。品茶是要茶點相配的,正如紅花與綠葉相得益彰。一壺上等的茶品,些許佐茶的點心,再加上完全放松的心情,才能品出好茶的韻味。現在廣東的早茶風靡各地,廣東早茶其實是以品嘗美味為主,以品茶為輔的一種品飲習俗的延伸。早茶中茶點之多,讓人數不勝數,口味有甜有咸,人各取所好,非常隨意,而每一份茶點都小巧精致,以色、香、味俱全而受到各階層人士的歡迎。
“飲且食兮壽而康”。飲茶佐以點心,在唐代的史料中便有記載。“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詩句中向今人展現的,就是一幅唐代茶宴上茶點盛行的圖景。隨著時代的變遷,茶葉的品種以及人們的飲茶方式都在悄然改變,然而始終不變的,是飲茶人對茶點的那份鐘愛。和著輕風,一壺好茶,兩三知己,四五樣茶點,是多少人向往的境界。
如果說,的茶文化像大海一樣深邃,那么茶點就是散落在大海里的一顆顆耀眼的明珠。毛遠豐說,“茶點是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它都和茶葉本身一道,共同書寫著茶產業發展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