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產業擔當食品行業健康轉型先行者
第十一屆乳酸菌與健康研討會石家莊舉辦
近十年來,腸道微生物的結構、功能和特征受到了空前的關注,人們也開始認識到益生菌在微生態理論中的重要地位,“益生菌-腸道菌群-宿主健康”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被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深究。學術上的百花齊放讓這一產業在我國的年均增速保持在15-20%之間,始終高于食品工業的增長速度。在功能性食品市場中,益生菌相關產品也是增長快的品類之一,有數據顯示,2014年益生菌產業在創造了288億美元的產值,預計2016年將增長至420億美元。
為了進一步了解益生菌領域研究成果,把脈行業發展趨勢,由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乳酸菌分會、河北科技大學、河北省食品學會承辦的“第十一屆乳酸菌與健康研討會”于2016年5月26-27日在石家莊舉行,來自行業主管部門、學術界代表以及企業界、媒體界的人士共計300余人參加此次會議。科技部農村科技司王喆巡視員、河北省科技廳李從民副廳長以及河北科技大學賈英民副校長等參加開幕式并致辭,來自加拿大、愛爾蘭、荷蘭、日本以及臺灣地區的專家與會分享益生菌與腸道微生態、益生菌與疾病預防,以及益生菌功能性研究等領域的研究成果。
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孟素荷理事長在會上表示,擁有“營養與健康”雙重基因的益生菌產業在短短十幾年的成長,目前已發展成為帶動食品工業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一股不容小覷的驅動力,這也表明的食品工業需要加快向營養與健康方面的轉型。
益生菌產業——供給側改革之路上的有益借鑒
益生菌產業發展的一大特點是從發展之初就有一大批的科學家為其夯實科研基礎。2005年,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乳酸菌分會成立,集結了秀的行業領域科學家,從學習國外前沿基礎研究開始,逐漸摸索出一條適合我國益生菌領域的科學研究的“成功之道”。十一年過去了,我國乳酸菌領域的科學家通過自身的努力,用一篇篇高影響因子的論文和一個個具有重大價值的研究成果,逐漸與接軌,部分研究成果在食品工業中成功轉化,推動了整個產業的快速成長。
科部農村科技司王喆巡視員在會上表示,科技部始終高度重視我益生菌產業科技發展與支撐能力建設,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部署安排了多項重大和重點項目,促進了產業的基礎研究和產業化升級,縮短了我國益生菌制品加工技術與先進水平的差距。“十三五”期間,將進一步從激發創新主體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積極性、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支撐服務體系、開展科技成果信息匯交與發布、發揮地方在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強化創新資源深度融合與優化配置五個方面,推動各地方、各部門、各類創新主體加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推動我國科技的進步與創新。
由此可見,對于益生菌領域的科技投入在未來將不斷擴大,尤其是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將進一步加大力度,益生菌產業作為科技在食品工業中完美體現的“典范”,將不斷優化現有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為食品工業的供給側改革之路提供有益借鑒。
基礎研究——深度聚焦益生菌與腸道微生態
1、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健康研究不斷升級
會議期間,來自愛爾蘭農業與食品開發部首席研究官Catherine Stanton圍繞對腸道微生物產生的代謝產物及宿主健康的影響,分享了自己近年來的研究成果。據他介紹,腸道微生物自身能夠產生包括VB、VK等營養素,還可以產生大量有益于健康的代謝產物,此外,有關微生物能夠產生神經活性功能分子的證據也被逐漸發現,這些活性分子起到調節腸神經系統中的信號傳輸的作用,進一步影響大腦功能和行為。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高致死性癌癥之一,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多種腸道和炎癥性菌群失調會加重結腸癌的發展。來內蒙古農業大學“乳品生物技術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和平教授研究成果為預防和結腸癌開辟了新思路,以多年動物試驗數據為基礎,摸索了使用益生菌來減少結腸癌的切實方法,并探究益生菌預防結腸癌發生的機制,為益生菌能夠預防結腸癌提供了科技支撐。 杜邦營養與健康事業部健康與營養科學研究團隊高級科學家Anna Lyra 博士介紹了有關益生菌對人體臨床功效的研究,包括:嗜酸乳桿菌NCFM緩解內臟疼痛而支持腸道健康;口服嗜酸乳桿菌La-14和鼠李糖乳桿菌HN001后在陰道上皮定植從而支持女性健康;乳雙歧桿菌Bl-04抵御鼻病毒挑戰而支持免疫健康;乳雙歧桿菌B420幫助控制全身脂肪量、軀干脂肪量、腰圍以及能量攝入等而支持體重管理。此外,還發現攝食嗜酸乳桿菌NCFM和乳雙歧桿菌Bl-05的結腸癌病人的腸道菌群的有益變化。
來自養樂多本社中央研究所的辻浩和主任研究員分享了關于LcS益生菌菌株的一些試驗結果。他表示,LcS益生菌對預防大腸息肉患者癌變、抑制大腸癌切除患者的變異性腫瘤發生、對慢性腸炎癥狀有作用、改善硬便人群排便狀況及腹部癥狀、增強吸煙人群的自然殺傷細胞活性等諸多健康特性有重大改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