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有關甜味劑阿斯巴甜或被列入“致癌物”的消息在飲料行業掀起巨浪。這一話題也登上了熱搜榜第.一。
6月29日,路透社援引兩位知情人士消息稱,阿斯巴甜將在7月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正式列為“對人體可能致癌”(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的物質。
報道還稱,上述結論是IARC在六月初召集外部專家開會后做出的,該會議主要依據所有已公布的研究證據,評估哪些物質對人體有害。糧農組織/世衛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也在對阿斯巴甜的使用情況進行審查,將于7月宣布調查結果。
阿斯巴甜是一種甜味劑,多用于無糖飲料、口香糖、酸奶等。它的化學名稱為天門冬酰苯丙胺酸甲酯,由化學家在1965年研制潰瘍藥.物時發現,甜度是普通蔗糖的約200倍。阿斯巴甜盡管有強烈甜味,但熱量幾乎為零,而且沒有糖精那樣的苦味,因此被食品工業視為代替蔗糖的甜味劑。
阿斯巴甜于1974年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準用作甜味劑以及多種食品的添加劑。在歐洲,阿斯巴甜1994年獲準作為蔗糖的替代物添加到食品中。
迄今,阿斯巴甜在食品中的使用已在英國、西班牙、法國、意大利、丹麥、德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近100個國家獲得許可。世衛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建議的阿斯巴甜日容許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40毫克以內。
近年來,伴隨控糖、降糖的健康消費理念逐漸成為社會共識,無糖化、低糖化漸成全球健康飲食新標準。在此背景下,無糖飲料行業得到快速發展。
艾媒咨詢發布的《2023年中國無糖飲料行業研究及消費者洞察報告》顯示,2015~2022年中國無糖飲料行業市場規模逐年增長,由22.6億元飆升至199.6億元,預計2023~2027年將持續放量增長,市場規模有望達748.9億元。
規模不斷走高的無糖飲料市場,也推動上游非糖甜味劑廠商的業績增長。
但眼下,倘若世衛組織該篇指南中的結論被全面證實,主打非糖甜味劑的無糖飲料行業或將面臨邏輯被顛覆的風險。
“可能致癌”的消息一出,元氣森林、奈雪的茶等國內飲料廠商迅速撇清關系,強調自家產品不含阿斯巴甜。
針對上述媒體報道,6月29日,國際飲料協會委員會(ICBA)在官網發文回應,表示公共衛生主管當局應警惕這一觀點,因為它與數十年來高質量的科學證據相矛盾,參考低質量的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可能誤導廣大消費者,期待對阿斯巴甜更廣泛、更全面的食品安全審查。
公開資料顯示,IARC是世界衛生組織旗下的機構,官網顯示,該機構是跨學科的,匯集了流行病學、實驗室科學和生物統計學方面的能力,以確定癌癥的原因,從而可以采取預防措施,減輕疾病負擔和相關痛苦。
IARC一般致癌性分為5種:1類(有確認致癌性)、2A類(很可能有致癌性)、2B類(有可能致癌)、3類(尚不能確定是否致癌)、4類(基本無致癌作用)。如果上述外媒報道屬實,那么阿斯巴甜列為“2B類”致癌物。
IARC的信息本身并沒有強制性,但其觀點或會間接影響監管部門的決策,因此也受到行業關注,此前肉制品行業就經受過來自IARC觀點的影響。
2015年10月26日,IARC曾發布報告,將香腸、火腿、培根等大眾熟悉的加工肉制品列為“致癌物”,新鮮牛羊肉等紅肉列為“較可能致癌物”。彼時,受這一消息影響,生豬屠宰及肉制品相關上市公司股價不同程度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路透的報道中援引的知情人士并未透露,IARC認定的阿斯巴甜存在致癌可能性的量級,即正常人服用多少劑量才有致癌的風險。
事實上,無論是阿斯巴甜,還是其他甜味劑,其背后的健康風險均有爭議。有專家表示,長期來看,目前強調無糖飲料的潛在風險,大都是基于長期大量喝的前提,“長期是以年為單位,目前的研究也都是按照年得出的結論,”偶爾喝一次,血糖沒有變化,并不意味著長期沒有風險。
有專家建議,從健康角度來說,各種含糖飲料以及各種甜味劑飲料,能不喝盡量不喝,喝白開水較健康或者喝咖啡、茶、普通的蘇打水等或者是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