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市場上的山寨食品越來越多,譬如“營養怏線”、“康帥博”、“匯原果汁”、“旺子”等等。食品包裝、名稱既為直觀的分辨產品品牌,更為重要的是為產品安全定級。山寨食品則以簡單粗暴的產品名稱模仿,產品包裝照抄誘使粗心消費者的買單,在短時間內借助照抄模仿榨取食品的經濟價值,既消費了民眾的品牌信任,又降低的民眾的安全期待,背后擾亂的是整個食安秩序的構建。
山寨早源起廣東,是與廟堂、官府所對應的地方。有著不被官管、不為權勢所轄,在狹縫中生存之意。歲月流逝,人文變遷,現代山寨文化開始在廣東的手機領域蔓延開來,它意味著功能齊全、價格低廉的高仿品牌手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山寨文化以廣東為溫床汲取了足夠的能量,一方面拓寬了它的含義覆蓋,另一方面隨著廣東經濟的騰飛一路將這個文化熱潮綿延到了中國的每個角落。今天的山寨文化已不單指手機高仿而泛指一種市場經濟自覺的模仿文化。
山寨文化風生水起于廟堂之外,崛起于民眾之間,代表的是一種草根的自我認同和渴望改變的平民文化。但處在在市場經濟不規范的運行之下,夾雜在政府監管的灰暗縫隙之中,山寨文化本身就極具潛在的社會危害性。當山寨文化暗侵維系國計民生的食品領域,食安問題面臨嚴重挑戰時,山寨文化就必須被嚴肅公正的對待。
順著山寨食品的初級模仿模式再往下走,部分食品企業更為精明。巧妙蟄伏等待市場機會,待到同行傾數年之力,集眾人之智開發出一個新產品,研究出一種新的食品生產技術。山寨企業眼明手快,巧打擦邊球節省研發費用用同類低價產品完全擠垮發明廠家,直接完成對競爭對手的一擊必殺。同行辛苦探索出的一條通路變成死路,食安秩序的混亂進一步引起了行業集體的固步自封。以時間為圓錐線,圈內本土食品行業永遠都是同行間低劣食品的低價競爭,圈外卻是國外同行的精益求精,待到某一天平衡被打破,國外食品企業順著市場經濟潮流涌入,就會將本土企業沖散的體無完膚。今天山寨文化在食安秩序中的任何違法舉動明天就有可能引發食品領域的金融風暴。
山寨文化實質是草根文化的崛起,民眾創造力的無序爆發。本性不壞但急需政府政策的疏導。以山寨文化的復制本能為科技基礎,鼓勵市場摒棄機械式復制,轉而學習研究先進技術的內在本質做進一步的再創新。以市場為中心,不斷貼近市場核心需求,完成科技價值到經濟價值的轉換。引導民眾理解支持健康草根文化,抵制低價為核心的惡劣復制競爭,維護創新企業權益,培養行業創新的民眾基礎。政府不斷為優質民營企業提供資金,助力行業發展;提供平臺,供企業同行交流經驗,開闊視野;提供正面宣傳和引導,供民眾認識、了解、參與,那么受益不僅僅是食安秩序的構建,經濟的直接獲益,更進一步是國人文化覺悟的提升,人文實力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