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食品靠大家,國家監管部門存在疏漏的地方,就要靠老百姓給補上了。
復旦大學研究生吳恒去年創辦的“擲出窗外”網近日引起廣泛關注。它收錄了有明確來源、有受害者的2000多條有害食品記錄,可以按省份、食品種類來查詢,被網友稱為“有毒食品警告網站”。經由微博網友自發傳播,5月3日,“擲出窗外”網在兩小時內出現兩萬多人次的超負荷流量,一度癱瘓。
必須把有害食品擲出窗外,把不法分子擲進鐵窗。近些年,食品藥品問題屢屢擊中公眾脆弱的神經,這個網站以及“食品數據庫”,無疑給人們提供了具體可感的豐富信息,它應該、也值得收獲人們的尊敬。在工業時代,食品是一個相當的領域,特別是它涉及到生物、化學等科學技術,普通公民并不具備相關知識背景,其信息需求可謂嚴重短缺。
信息供應遵守市場的邏輯,一旦公眾對監管部門供應的信息感到不解渴甚至不信任,來自民間的信息就會格外受青睞。目前看來,政府與民間在食品信息需求與信任上有分野,有時各唱各的調。
去年,媒體報道包括北京海關在內的不少國家機關低調種菜,在郊外自建蔬菜種植基地,供應各自的機關食堂以及工作人員。果蔬從生產到采摘的每一個步驟,都有堪稱苛刻的監管執行,可見監管得力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然而,現實又是怎樣地叫人尷尬?歷次重大食品問題,從早年的蘇丹紅、吊白塊,到近年的三聚氰氨,哪一個不是媒體率先“斗膽”揭開的?媒體一直沖在揭露食品的前線,不遺余力地曝光觸目驚心的食品問題,絕不僅僅是為了嚇唬公眾“不能吃、不敢吃”,而是為了肅清這片有毒的垃圾場。
不能說監管部門完全沒有作為,媒體曝光的問題多數也曾被“從嚴從重”處理過,盡管風聲一過又時見抬頭。近日,江西贛州的消費者發現了疑為明膠和塑料制成的豬耳朵,政府部門一會稱當地無法檢測,一會又稱沒時間到外地送檢。一些政府部門要面子要政績,竟可以如此罔顧民意,難怪吳恒自嘲:“在網站發布近一年后,還受到民眾這么強烈的關注,這只能感謝政府部門!痹谌狈ο鄳念A警和問責機制的現實面前,真是幾多辛酸幾多無奈。
今年,中央僅在食品風險評估這個環節的投入就將近1億元。廣東省則投入4億元用于食品監管,成都等不少地方也已上億。從中央到地方,經費投入不可謂不多,食品監管原本應該“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而不是像一塊死肉,打也不知道痛癢。
吳恒的網站,一年只投入300元網站管理費,網站“火”了以后更有律師、程序員等各界志愿人士向他伸出援手。他們的目的很單純,絕不僅僅是要幫助吳恒,而是希望一起做好食品方面的知識傳播,一點一滴地滌蕩目前的食品亂象。民間的力量一旦被聚集起來是的,在美好愿景面前,這力量也是可以自治自洽的。“擲出窗外”網所能提供的只是一點小補,然而在這點小補面前,負責的政府部門也應感受到無言的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