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首都人民的“菜籃子”“果盤子”,新發地市場在32年的發展進程中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有眼光、有想法、有膽識、有魄力的新型農產品經紀人,他們和新發地市場同呼吸、共命運,同發展,共成長,而張淑華正是其中之一。
做為首都人民的“菜籃子”“果盤子”,新發地市場在32年的發展進程中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有眼光、有想法、有膽識、有魄力的新型農產品經紀人,他們和新發地市場同呼吸、共命運,同發展,共成長,而張淑華正是其中之一。
1995年,懷揣著500元錢和一身外債,張淑華來到了新發地市場。回憶起剛到市場時的經歷,張淑華不由的感慨萬分:“那時候太苦了,買饅頭、雞蛋都要精打細算,買10個雞蛋要能吃上10天。自己掙夠5000塊錢,就還一筆帳;再掙點錢,再還一筆帳。就這樣一點一點的把債務還清了。”
2011年前后,張淑華承租了市場特菜大廳的一個檔口,而這也可以視為其華麗轉身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經營中,張淑華的一個朋友找到她,讓她幫忙給找個供菜的客商給蒙古國那邊供應蔬菜,而這個朋友一直在供應著水果。張淑華心想,還找什么,自己干唄。于是通過這個朋友牽線,和蒙古國的進口商洽談簽訂合同后,她就干上了蔬菜出口的生意。剛開始干的時候,由于語言不通,再加上對方標準嚴格,張淑華也虧損過一部分錢。她舉例說“蒙古國那邊賣黃瓜、西紅柿都是論個賣,在配貨的時候就要求個頭基本一致。剛開始時,送過去十箱菜,其中一箱壞了,然后剩余的九箱也不給結帳了,問題是誰也不能不出現貨損啊?”盡管困難重重,但是張淑華咬著牙挺過來了,親自監督,嚴格的把控好質量關,也終于贏得了蒙古國進口商的信任,那位進口商又陸續給張淑華介紹了十多家客戶。
采訪過程中,張淑華還曾感嘆道“當初自己是背著一身外債來到新發地市場,現在不但債務還清了,還買了多處房子,生意也越做越大。而且自己的孩子也是在新發地成長起來的,婚禮還是楊洪凱副董事長給主持的。自己能有今天的發展,離不開自己‘講誠信、重質量’的生意經,更離不開新發地市場領導的關心和關懷。”
后來,張淑華也陸續接過俄羅斯和韓國的訂單,但是由于太忙了,怕質量控制不住,把這些訂單推了,專心致志的做好供應蒙古國蔬菜的生意。張淑華說“現在每天一般要發四五個車,多的時候七八個車,從北京出發經二連浩特,到烏蘭巴托,年交易額達1200萬元左右。”
張淑華發往烏蘭巴托的蔬菜運輸路線正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張庫大道”,這是一個興盛了數百年的商道,于1924年被迫中止。許多跡象表明,張庫大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將會重新發揮它的運銷作用,再現它昔日繁華的景象。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縱深發展,一條條貿易通道被重新。新發地市場的商人群體在張玉璽董事長的引導下,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借力拓展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