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聯合組織舉辦的主題為“邁向昆明:商業與金融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活動,今天(6月6日)啟動。伊利集團受邀出席活動,就“商業與金融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題與各方展開交流,并發布了《2020年度生物多樣性保護報告》和《2020可持續發展報告》,這是伊利連續第三年向全球發布“雙報告”。
活動中,伊利分享了在保護生物多樣性領域的多年實踐和成果。作為一家健康食品企業,伊利不僅積極倡導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更長期投身于“我的地球,我來守護”的行動中:讓天空更藍、讓濕地恢復生態系統、讓荒漠“變身”綠洲、讓珍稀鳥類重回家園……伊利希望為人類的后代,保留一個多樣精彩、健康美好的未來。
努力實現“碳中和”
還天空一片蔚藍
保護生物多樣性意味著要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而“減碳”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工作。隨著“碳中和”“碳達峰”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國企業有責任、有義務投身其中,為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積極努力,更為構筑多彩的地球家園作出貢獻。
從2010年開始,伊利連續11年開展碳盤查,積極響應“中國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國家目標,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創新解決方案。2019年,按照ISO14064標準要求,伊利把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組織)溫室氣體核查方法與邏輯固化到EHSQ管理信息系統中,實現碳盤查的自動化。以2010年為基準年,伊利在11年間累計減排651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于節約了107億度電。
讓荒漠“變身”綠洲
讓飛鳥重回家園
多樣而美麗的生物是大自然的饋贈,也是地球所有生命延續的保障。伊利堅信,只有守護地球的多樣美麗,才能真正保護人類自己。生于內蒙古的伊利,對草原有著深厚的感情。阿魯科爾沁旗因頻繁遭受嚴重干旱等自然災害和超載放牧,草場退化、沙化十分嚴重。伊利在這里推行種養結合的苜蓿種植模式,實現年生產優質紫花苜蓿、燕麥干草超過4萬噸,改良4.6萬畝退化草原,在為奶牛提供優質粗飼料的同時,治理了草原荒漠化,創造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目前,草業核心區植被覆蓋度已從2008年的不足10%,增長到了90%以上,這片廣袤的草原已然重現了往日的草長鶯飛。
在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過程中,伊利陸續啟動了保護濕地、種植公益林等行動。2020年,伊利與合作伙伴共同開展濕地鳥類資源監測項目,通過在吉林莫莫格、向海和查干湖等3個自然保護區建立的39個鳥類監測樣點,調查記錄到8目14科57種,共計16526只鳥類,其中包括東方白鸛及丹頂鶴2種國家I級重點保護鳥類,灰鶴、蓑羽鶴等8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鳥類,還連續兩年記錄到IUCN極度瀕危物種——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青頭潛鴨。
積極推廣綠色環保包裝
讓森林更加繁茂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的生命結構,而人類社會有賴于一個健康的地球來支撐健康的生命。伊利致力于成為綠色消費的倡導者和引領者,積極推廣綠色環保包裝,提倡有機生活,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用實際行動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為守護野生動植物棲息的森林環境,伊利旗下高端奶品牌金典全線產品采用經過FSC森林認證的包材,僅2020年金典就使用了FSC包材49.46億包,相當于推進了18.55萬畝可持續森林的經營。不僅如此,一直倡導有機生活理念的伊利金典敢為先行,用科技創新助力環境保護。在剛剛過去的6月5日世界環境日,金典在國內首次啟用植物基夢幻蓋,上市植物基夢幻蓋產品,其部分外包裝原料來自于可回收、可再生資源——甘蔗。金典踐行可持續發展觀,將公益環保落到了實處。
此外,伊利還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供應鏈管理,明確供應商在環境、社會責任方面的具體要求,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綠色發展。截至2020年底,伊利旗下共有19家工廠通過“綠色工廠”認證。
企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在助力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在我國舉辦,這是中國展示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成果的舞臺,也是中國企業向世界學習的課堂。作為中國企業投身生物多樣性領域的先行者,伊利以真誠的態度,共贏的信心,誠邀各方力量共建“全球健康生態圈”,以應有的責任和擔當,加入到“我的地球,我來守護”的行動中來,守護地球的多樣之美,助力實現與自然和諧共生,讓世界共享健康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