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下午,集團總部邀請國學專家曼子老師開展國學培訓,分享和解析國學經典《道德經》第四十一章。這是集團總部首次開展國學相關內容的培訓。
學無止境,只有學習才能讓自己更專業、更有智慧。現代社會知識更新速度快,要做一名緊跟時代步伐、能抓住機遇的員工,就要有不斷學習的觀念。學海無涯,學習更應海納百川,不但要學當代各種科學文化知識,更要從中華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道德經》迄今2500年,被譽為“萬經”,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經典著作之一,對中國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曼子老師結合日常工作生活事例,逐句解析,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曼子老師還強調,觀念改變行為,行為顯示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我們要勤奮、用心、深入學習,并將所學觀念運用到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斷體悟,收獲圓融無礙的幸福人生。
新聞鏈接:《道德經》,又稱《老子》。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為春秋時期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所著。老子與莊子并稱“老莊”。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曼子老師解析】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天下人可以劃分成三種人,一等人(上士)聽到道(智慧、真理、大自然規律)后,立刻頓悟,并每一天勤奮、用心去遵道踐行,處理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他們是先知先覺的人,為人師;二等人(中士)聽到道后,會半信半疑、猶豫不定,他們是后知后覺的人,為人徒;三等人(下士)聽到道后,則會譏笑,甚至誹謗,他們不知不覺,為人使。道高謗來,曲高和寡,真理(道)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如果不被嘲笑,那就不顯得道的寶貴了。
接下來,老子給我們開出13個“人生處方”:
1、明道若昧
開悟明理的人,低調、內斂,不愛表現,看上去好像有點愚昧、呆萌的樣子。
2、進道若退
懂得“道”的人,深感自己的不足,與人交流相處時,首先懂得反省檢討自己的言行,感覺自己好似在退步了。
3、夷道若類
有“道”的人,時常懷著一顆平等心,去看待萬物眾生,在他們眼里,萬物同類,沒有分別心。
4、上德若谷
有上等德行的人,虛懷若谷,心量廣大,沒有貪心。
人際關系的三大要素:態度-謙卑,語氣-溫和,表情-慈眉善目。
5、大白若辱
清白廉潔的人,一點點過錯會被放大,他們以“不辯”應萬變。
6、廣德若不足
有德之人,平時廣泛行善積德,依然覺得自己做得還不足、不夠,他們不會到處張揚自己做了什么好事。
7、建德若偷
悟道之人,自己建立德行,做了很多善事,但總是暗中去做、默默地去做,積陰德,善不欲人知;
孝道:默默去做,從自己的良心本性去做。
孝順:有為去做。
8、質真若渝
圣人的智慧總是圓融的,善于根據不同對象、不同角度、不同環境的實際變化,靈活應變解決問題。
9、大方無隅
心量大的人,內方外圓,自己自律講規矩,而不會用自己的言語、習慣、棱角去傷人。
10、大器晚成
擁有大成就的人,從來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而是厚積薄發,所謂“其進銳者,其退速”。
11、大音希聲
的聲音,是很小的聲音,接近無聲,比如“福音”、“觀世音”;平時,我們“多說”不如“多做”,以身作則,身教勝于言教。
12、大象無形
的形象,是沒有形象的;有形有象的東西是短暫的,比如名和利、珍稀實物等等,不用執著;無形無象的才是永恒的,比如道、良心、本性、佛性。
13、道隱無名
道本沒有名字,強行命名為“道”;道在低處,道在暗處。所以,社會上江湖上自稱大師、名人而到處張揚的人,我們自己要多留個心眼。
夫唯道,善貸且成
所以,只有這個“道”,博大精深、奧妙無窮,你只要善于向“道”借貸,時時感悟“道”,時時踐行“道”,就一定會有成就。
來源:南方黑芝麻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