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前日,秋雨連綿。驅車駛入烏蘭布和沙漠,玉米、南瓜、向日葵等作物接近成熟,與連片的光伏板交相輝映。繼續深入,透過道路兩側奶業人種植的防風沙植帶,便能看到成片的燕麥與苜蓿形成環裝,青翠嫩綠,秋雨中它們還在為邁向成熟作后一搏。
白露前日,秋雨連綿。驅車駛入烏蘭布和沙漠,玉米、南瓜、向日葵等作物接近成熟,與連片的光伏板交相輝映。繼續深入,透過道路兩側奶業人種植的防風沙植帶,便能看到成片的燕麥與苜蓿形成環裝,青翠嫩綠,秋雨中它們還在為邁向成熟作后一搏。
這里,便是蒙牛的沙漠有機奶源地,從荒煙的沙漠,到如今數十萬畝的飼草基地,被譽為“治沙奇跡”,獲國內外無數媒體競相報道。
9月6日,蒙牛集團特邀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及其專家團隊,以及奶產業鏈專家共計60余人,深赴內蒙古巴彥淖爾磴口縣、烏拉特前旗蒙牛沙漠有機奶源地,開展“探訪更好沙漠有機奶 共創奶業新質生產力”為主題的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金鑰匙蒙牛沙漠有機專場活動。期望借助專家團深厚的專業知識與豐富經驗,推動蒙牛沙漠有機邁向更好新里程。
期間,專家團對蒙牛沙漠有機“種養加”全產業鏈條生態內循環模式進行多維度的考察與調研,給予了充分認可與肯定。“讀新聞、看材料、聽介紹,都不如親自來看一眼啊...”專家們難掩震撼,拿出手機一直拍照。
一位蒙牛的員工說,來過無數次,再來,仍有感動在心間,“這里的生態變得這么好,有奶業人不可小覷的功勞,作為員工特別自豪。”人群中,這位員工忙前忙后,任雨水敲打,仍面帶微笑,腰板筆直。
作為我國第八大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年均降水量只有140毫米左右,蒸發量卻可達2400毫米,想要在無水、無電、無路漫天黃沙的“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上搞農業生產,被視為如同“天方夜譚”般不可思議。然而,烏蘭布和沙漠地處北緯40度黃金奶源帶,光照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毗鄰黃河,有黃河水的灌溉和滋養,這也為“沙漠有機”創造出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現如今再看這片“不毛之地”,映入眼簾的是集中連片的有機飼草和標準化、現代化的有機牧場,形成了集有機種植、有機養殖、有機加工為一體的生態內循環沙漠有機全產業鏈。
在蒙牛烏蘭布和有機產業園區,奶牛擁有充足運動空間,躺臥天然松軟沙漠,奶牛福利提升到了新高度。近年來,蒙牛人為沙漠有機奶源地插上科技翅膀,不斷提高有機管理標準,持續提升有機管理的標桿,執行嚴格的有機種植規范及自我管控策略,在病蟲害管理上,采納生物及物理手段代替化學干預,確保生態環境和諧。
同時,管理雙重并進,一方面實施有機牧場的碳中和管理,另一方面堅持原料采購過程中“零毀林”,加之糞肥的循環再利用,以及全供應鏈的數智化、信息化精細管理,甚至每一輛運輸奶車都裝配了北斗定位系統以實現全程追溯,這一系列創新舉措構成了蒙牛集團在沙漠環境下有機管理升級體系。這一模式不僅保障了沙漠有機生鮮乳的卓越品質,也驅動了沙漠有機農業向綠色、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的邁進。
“這是一套高標準有機奶的生產實踐,展現了蒙牛對環境的尊重和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此外,循環經濟模式,減少碳排放,進一步證明了蒙牛致力構建和諧生態環境的企業形象。”李勝利說,蒙牛的沙漠有機奶源地建設,對治理沙漠和保護黃河生態環境意義重大。
根據中國林科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統計,當地的沙塵量較80年代減少了80%-90%,風速減小了21.41%。生態環境有了很大改變,降水量也增至380mm,重新構建了區域小氣候,生物物種也變得多樣化,虎鼬、沙狐、白琵鷺等很多珍惜的動物開始在沙漠中棲身。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中共中央 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就大力發展綠色生態消費有關決策部署,以及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道路,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推動蒙牛邁向“更好沙漠有機”,做好綠色低碳生態建設,實地考察結束后,專家團同蒙牛集團有關負責人進行座談,分別從各自專業領域提出了寶貴意見。蒙牛集團副總裁趙杰軍表示,下一步,圍繞專家提出的建議,蒙牛集團將持續優化沙漠有機奶源基地建設,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中國農業大學等專業院校機構,引入新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提升沙漠有機“草牧奶—種養加”產業鏈價值鏈水平,創造從“治沙種草到養牛產奶”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全產業鏈生態、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