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新聞社聯合中共黃山市委宣傳部組織的“海外華文媒體走讀黃山”活動采訪車,載著海外華文媒體代表,駛入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太平猴魁核心主產區猴坑村。
當日,天朗氣清,前往猴坑村的公路盤桓曲折,一側是蔥蘢蒼郁的青山,另一側是碧波清澈的山溪,彎彎繞繞山路車程約有2小時。
太平猴魁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被稱為“茶中翹楚”。1915年,太平猴魁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百年來盛名享譽海內外。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太平猴魁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方繼凡帶領海外華文媒體代表走進茶園,介紹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制作技藝。
方繼凡說,猴坑村處于北緯30度黃金產茶線上,海拔500多米,年均氣溫14至15℃,年降水1650-2000mm,無霜期220-230天,相對濕度80%以上,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這樣的環境氣候給茶樹的生長,提供了充足養分。
當日茶園中空氣清幽,星星點點的粘蟲黃板吸引了海外華文媒體代表注意。
據了解,這是黃山區堅持綠色生態發展理念,推行的綠色防控模式,旨在穩步提升茶葉質量安全,推進全域茶園農藥面源零污染。目前,黃山區已在全區范圍推廣應用“粘蟲黃板+生物農藥+生態農藝”防控技術。
方繼凡說,單靠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與科學的病蟲害防控方法,雖然能茶樹健康生長,但是要想讓太平猴魁味香四溢,還需要傳統的手工制作技藝。
海外華文媒體代表走進太平猴魁制作技藝車間,觀摩現場工人制作工序。
“制作太平猴魁茶需要攤放、殺青、理條、烘焙等十余道工序!狈嚼^凡向海外華文媒體代表介紹,其中殺青和理條步驟極為關鍵,殺青時要選用平口深底鐵鍋,鍋體溫度控制在150℃至180℃左右,每鍋投葉量約50克,用手輕輕翻炒,邊炒邊抖。理條又叫捏尖,將猴魁的一芽兩葉用手捏成條索并理直,一枝枝平伏在篩網上,茶葉不相互折疊、不彎曲、不粘靠。力度適中,既不能破壞猴魁的茶汁,又要其條索緊結不散。
據了解,一個制茶班子10人,每人每天僅能制出一斤左右的干茶,一斤太平猴魁干茶需要鮮葉約1800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