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行一路,山色一新,又是春茶采摘時。清明節臨近,在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縱橫交錯的茶隴間,茶農們揮汗如雨,采茶運茶,熱火朝天,只為搶抓農時采摘今年的頭茬春茶。
“今年的茶價一定比往年高出一大截!”作為中茶廈門采購與供應鏈部茶原料采購專員,丘啟彬對春茶的市場行情充滿信心。在中茶廈門公司的全面指導與支持下,蓮花鎮茶農們盯上了新工藝紅茶這門好生意,采用新技術、新設備出產的搖青紅茶一斤可以賣到100多元,相比往年20-30元一斤的收購價,收入足足翻了近五倍。
一年前,在福建考察時作出了“把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起來,把茶產業打造成鄉村振興支柱產業”的重要指示。把鄉村振興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落腳點,探索建立“品牌拉動、產業帶動、科技驅動”的中茶鄉村振興新模式,夯實鄉村振興產業基礎,帶動廣大茶農增收致富。
中茶模式助力茶農端穩“產業飯”
“白做了幾十年的茶葉了,沒想到還有這么多細節!”來自福建建寧縣和同安區的茶商茶農在考察學習后連連感慨。2021年3月,在中茶廈門公司的統一安排下,他們來到傳統紅茶產區福建寧德考察,詳細了解“坦洋工夫”紅茶的加工工藝、茶苗良種、智慧茶園建設等。
據中茶廈門總經理趙大川介紹,建寧縣與同安區都是福建產茶老區,擁有幾十年的茶葉種植傳統,當地茶農種茶積極性也十分高漲。但苦于沒有良種培育,工藝技術落伍,加之對市場需求把握不佳,茶葉品質止步不前,一斤鮮茶只能賣20多元。在與當地政府、行業協會、茶企茶農進行了深入交流分析癥結后,中茶廈門公司定下目標,決心幫助建寧縣和同安區茶企實現茶園基地建設標準化、加工機械先進化,提升制茶工藝,科學管理茶園,助力茶企高質量發展。
從茶田入手,中茶廈門邀請福建亞熱帶植物研究所對茶園測土,分析土壤養分指標,建立茶產區病害病源庫和預警防治體系,減少農藥誤用、濫用。采購優質土壤調理劑和復合肥,贈送給茶農使用,邀請技術員,現場指導茶農如何高效施肥。
在工藝端,不僅為茶農講技術、送真經,還為合作茶廠送去揉捻機、發酵機等專業設備。在研發端,與廈門大學開展合作,根據現有烏龍茶產品試制海堤特有“焙酵”產品,展開功能性產品研發。在產品端,中茶員工現場參與茶葉初制加工指導,協助茶商設計新產品外包裝、產品定型,指導食品生產認證。在采購端,支持小批量即時采購,確保茶葉出產即有銷路。
一套“組合拳”在2022年結出了累累碩果。“去年,中茶科技特派員到位了,陳志雄大師工作站落地了,實地系列培訓實施了,茶園改造完成了,中茶牌建寧紅上市僅四個月就售罄了!今年,新改造的茶樹芽頭壯了,茶農越來越多了,茶企舍得投入了,新買的設備派上用場了,建寧紅可以做出特級了!”中糧集團掛職干部郭斐難掩內心喜悅,在朋友圈記錄下建寧茶園里生機勃勃的春色。
中茶鄉村振興“茶之路”不止于此。公司團隊分赴陜西、江西、貴州、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實地調研,足跡遍布6省1州8縣數千公里的田間地頭,采取“產品共創、品牌共建、渠道共享、標準輸出、技術幫扶、鏈條對接”的精準發展策略,吸納整合“黃金北緯30度+長江流域”優質產茶帶的茶葉資源,建立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中茶+地方特色名優茶”的茶產業幫扶模式,開發出“山水中茶-中國印象”系列產品60余款。
聚焦品牌營銷,中茶將“山水中茶-中國印象”產品納入近2000家特許經銷商門店和專賣店,開設專屬網絡旗艦店拓展銷售渠道,聯合新華社進行民族品牌工程宣傳推廣,打響了“山水中茶”的名度和美譽度。中茶還探索創新“中茶+政府+對口幫扶單位”共同參與的紫陽模式,與政府、銀行共同合資成立屬地化公司,利用各方股東力量開發當地茶葉資源實現全渠道銷售。
因茶致富,因茶興業。茶產業的發展,美了環境、興了經濟、富了百姓,老產區由此煥發新生機,讓更多茶農發家致富有了信心和底氣。